白山市人大财经委关于市本级有关实体经济企业情况的视察报告

来源: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7-12-07

  5月25日,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李英恩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委员等有关人员针对我市市本级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深入市直、浑江区、江源区、开发区的鸿源瓷业有限公司、林源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琦祥纸业有限公司、喜丰塑业有限公司、春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喜丰节水科技有限公司、东北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共8家具有代表性的实体经济企业,听取企业发展、建设和管理、营销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市政府相关部门主管领导陪同视察。

  视察前,市人大财经委多次与企业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磋商,确定视察范围和形式,认真调取视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广泛听取企业的困难和意见、建议;组织委员召开会议,充分利用委员的专业优势确定视察的重点、要点并提出解决对策。视察中,视察组带着问题走进企业,进一步深入了解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 

  视察组认为,年初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省委“三抓三早”的工作要求及市七届党代会精神,对全市实体经济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和谋划,目前项目建设开展顺利,生产运行稳中求进,经济发展势态良好。 

  视察组指出,我市市本级实体经济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瓶颈”和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新兴产业不强。长期以来,市区工业80%以上为“围钢、围电、围煤、围矿”等资源型、粗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终端产品少、低端产品多且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自我调节能力、承受经济波动和灾害影响能力较弱。近年来,市区工业经济格局虽然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煤、铁等传统产业不稳、矿产新材料、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不强的局面依然持续。二是合力发展意识不强、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市区工业在产业结构上大同小异,特色不鲜明,趋同现象严重,发展模式存在小而全、重复建设、低质低价竞争等问题,难以通过互补取得发展。由于市区工业多以资源型为主,处于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与科技创新的联系十分松散,加之企业发展意识、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家素质偏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实力不强等问题,造成高端人才不愿来,高端技术、装备难运用,知名产品内涵低等一系列问题。三是融资平台少,融资成本高。一直以来,我市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主要都依赖于银行贷款,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信贷风险高和谈判博弈能力较弱等原因,加之2016年“钱荒”危机过后,银行业普遍采取去杠杆、收贷压贷、提高信贷门槛的措施来规避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了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融资的困难和成本。四是品牌营销不足。在视察过程中,视察组发现我市实体经济企业发展过程中营销环节存在落后或缺失等情况,很多省、市名牌产品由于缺少宣传错失抢占外地市场的机会,丧失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五是市场监管不到位。市场监督管理方面既要严格杜绝地方保护条款的出现,更要坚持严格检查、监督,从源头上避免假冒伪劣产品流入我市,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本地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为更好地促进我市市本级实体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针对我市实体经济企业存在的问题,视察组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投入力度,促进多元化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投入力度,在财政税收政策制定、高科技人才引入等方面向中小微企业倾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市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以我省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为契机,引导科技型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将“小升高、小壮大、小做强”工程落到实处。帮助企业分析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努力挖掘本地资源,填补市场空白,形成互补式发展模式,并协助企业进行项目认证和资金、人才、市场接洽等工作。 

  二、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速度。 

  针对我市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平台少,融资成本高的现状,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纽带作用。一方面加强银企对接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融资需求、政策信息实时对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面和信用信息的采集面,为小微企业融资信用评级提供依据和基础。另一方面扩大拓宽银行、信贷机构接洽范围,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营业网点,扩大助保金池贷款项目资金额度,加强同政策性银行的合作,为高新科技项目优先争取专项资金。同时也要完善配套审批机制,为企业争取资金做好保障。相关审批部门应及时将利好政策信息公布,完善审批机制,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帮助企业相关项目的认证和落地。二是推动各类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大融资平台建设力度,整合政府融资平台力量,增强融资整体实力。同时,积极探索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市场化直接融资手段加快推进我市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严格贯彻落实《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范金融服务收费,合理确定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健全企业上市推进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三、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维护市场健康运行。 

  加强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打造本土优质名牌产品,增强产品跨省竞争力。加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完善对进入我市市场产品的质量监控机制,避免杜绝恶意压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产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我市企业品牌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开拓销售市场。 

  加强与阿里巴巴、中国网库等知名电商的合作,拓宽企业营销渠道。推进中心城市及各县(市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推广统一配送、共同配送、仓配一体化等先进模式。鼓励物联网等技术在仓储系统中的应用。同时,政府应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在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异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城市亮化等工作中,优先采购本地产品,促进本地实体经济发展壮大。适时开展针对企业的营销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对营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引导其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宣传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