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全域旅游工作,强力推动“一季旅游”向“四季游”、“景区游”向“全域游”转变,旅游经济增长较快,产业拉动效果明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白山的骄傲,发展好旅游这个支柱性产业是大家的共同期待。不久前,市人大常委会赴6个县(市)区实地走访,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专题调研、座谈我市全域旅游工作开展情况,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与会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讨论、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为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建言献策,道出真知灼见。
编制全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迫在眉睫
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全域旅游中长期总体规划设计,全市还没有形成旅游线路网络化、旅游亮点布局合理化、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化一盘棋的格局,我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相对滞后,编制全域旅游中长期总体规划迫在眉睫。
人大代表们认为,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视程度,县区之间、部门之间要强化合作意识,尽早形成“全域旅游全域抓、全业全民齐上阵”的意识和氛围。做好全域旅游这篇大文章,需要大视野、大格局,不能分兵做战、各自为政,而是要全市一盘棋,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搞好衔接、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充分认识全域旅游在我市实现绿色振兴和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各县(市)区之间全域旅游平衡发展。在“全域游”概念理解上还应进一步明确,首先,从空间上看,全域游不能单指某个县区的范畴,而应包括市本级在内6个县(市)区的整体区域共同规划发展。其次,从时间上讲,“四季游”是全域游的题中应有之意,目前我市冰上、雪上娱乐场所和项目较少,冰雕、冰灯娱乐项目缺乏,夏季客满为患、冬季客少冷清,尚需进一步开发冬季旅游资源,形成全民上冰雪,白雪变白银的转换。第三,“立体化”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即从空中到地上再到地下,实现旅游空间“上天、入地”综合开发。我市作为资源型转型发展城市,一些地下采矿、林中采伐等作业场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作为工业遗址、安全教育基地等仍具亮点,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变废为宝”,对于一些如观峡谷、赏枫叶之类的景点,如果借助低空飞行的航空器“俯瞰”,可能别有洞天,更具吸引力。
串点成线连网 搞好旅游规划
人大代表在讨论座谈中认为,由于我市各县(市)区之间发展旅游业沟通不足,各自为战,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为改变这种局面,应该推动旅游小格局向大格局转变,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单个景点如望天鹅景区、露水河狩猎场等有特色但较单一,易造成审美疲劳。串“点”成“线”连“网”能把多个旅游景点设计在一条线路上,游客一线多游,连“线”成网,统筹规划多条线路,实现网络化发展,实现“跨区域”旅游,使游客在“一个旅游周期”能观赏更多景点。全域游需要从单一景区点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把多点、多线连在一起形成“旅游+”“+旅游”模式。具体到各县(市)区线路规划上,全市可以统一规划设计出多条旅游线路,如从市区进入临江到长白一条线路有几个自然、人文景点、房车营地、花海、民宿等梳理清楚推介给游客,配套服务设施同步跟上,全市全域旅游才能“一盘棋”合力发展。县区之间的配合衔接问题可以在联席会议上研究沟通,再由市里统一协调规划,力促发展。黄山市借助“名山”效应发展全域旅游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游览黄山结束后乘坐的大巴播放了当地其他旅游线路的视频,导游给游客发放宣传页并询问接下来要选择哪一条线路,车到站即可乘车分线继续游览,十分便利。黄山市把黟县和徽州区等景点串连成多条线路打包推介给游客,配备便捷交通,全市联动、全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防止旅游产品同质化,造成各地重复建设,在全盘考虑旅游项目时,注重差异性非常重要。在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景区、安吉县中国大竹海等众多景点,游客可观山、看瀑、赏竹、探古,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推而广之,如果游客从长白山景区下山到我市两个不同县(区)皆为观花、戏水易觉乏味,但若一路赏枫叶、泡温泉、游森林、看奇石,则旅游线路更具吸引力。游客从这个景点出来接着看下个景点,离开这个县还想去其他县,景点有差异性、互补性,吃、住、玩、游、购、娱都不重复,吸引游客进行3至5日深度游、乡村游,充分带动住宿、餐饮、交通、服务等各领域融合发展,实现“全域游”“百业兴”的共同繁荣局面。反之,如果各地旅游产品同质化,特色不鲜明,则缺乏竞争力。
打造“长白山旅游目的地” 防止市本级边缘化
人大代表总结这些年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和我市具体实际后认为,挖掘市本级的亮点,打造长白山旅游驿站和周边“旅游目的地”,会更好地解决市本级边缘化问题。
市本级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的劣势是在区位上被边缘化,优势在于市本级经济总量较大,公共设施较集中。要充分发挥市本级是高速高铁通往长白山必经之路的优势,打造亮点,让北京、山东、河北、长春等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在市区下车游览,把市本级打造成长白山旅游“目的地”“旅游驿站”。
如何让劣势变优势?人大代表们认为,可以把北山打造成“长白山植物园”,在北山上浓缩再现长白山区植物,打造一个与长白山配套的旅游目的地项目,使这里成为城市森林公园。围绕发展植物园补植树木,自山下至山上补植开花灌木、长白山桨果、枫叶等长白山常见树种,还可栽植人参、五味子、贝母等中药材,同时树下挂牌注明树名、树种等知识,搞好“科普”,让游人“一站式”了解长白山区常见植物,不虚此行。同时,把浑江两岸的带状公园与北山统一规划,把北山、青山湖、滑雪场连接成为一个综合开发区域,修建长、中、短不同距离的步行道等健身休闲设施,适合老中青幼不同的群体锻炼身体、户外休闲,进一步把市区环城山、浑江两岸打造成亮丽风景线,使游人来到这里体验“生态白山、山水画卷”的独特美。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好,把市区的旅游“亮点”元素梳理好,把特色产业发展好,游客到白山市区可以游北山、看浑江两岸,看满族博物馆、松花石博物馆,购买长白山特产等,同时积极整合发挥人文旅游、红色旅游的优势,适时启动佟家老营考古,突出白山历史文化的地位和红色旅游的看点,让白山有亮点可看,让游客不虚此行。
总之,发展全域旅游是一篇大文章。不同县区、不同部门尚需进一步拓展思维,跳出以旅游做旅游的模式,从我市整体发展大局着眼,把地方的“文化特色”“饮食风格”等融入其中,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养生、体育等行业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